求高手解答:Logseq 为什么不设计文件夹体系?

文件夹体系,的确会造成分类焦虑。
但是,分类是知识整理和思维的最重要手段之一,
你不想分类的时候,可以不分类。
可是如果没有文件夹,要分类的时候就没办法分类啊。

Content的确可以起到一定的分类作用,
但是Content无法在页面中,或者搜索结果中,形成面包屑,
导致有些结构性很强的页面失去分类这个重要的信息。

目前的命名空间,本质上不也是为了解决文件夹体系的问题吗?
命名空间十分难用,类似A/B/C这种结构,
每次输入新文件的标题,都得很长时间。
如果ABC各有10字,那标题就30字了。
实在不懂开发者是怎么考虑的。

最重要的是,文件夹体系也不妨碍双链啊,思源不就是很好的例子?
为什么非要摒弃文件夹呢?是技术上做不到吗?

求解,求讨论,十分感谢!

2 个赞

支持楼主的想法,同求文件夹体系,并且要是无限层级的那种

为什么 logseq 不提供文件夹体系?

文件分类使用复杂

当你有10个文件的时候,你使用各种标签分门别类。参考各种学科、个人体系。
当你有1000个文件的时候,你还是可以使用上述的标签、文件夹。但是已经有某些文件无法完全分门别类,这给你带来了一些困扰,你开了一个新文件夹 Inbox。
当你有10000个文件的时候,你的 Inbox 里积攒了许许多多无法分类的内容。你无法对其分类,许多内容宛如鸡肋。甚至与你的专业主题毫不相干。

文件分类不容易记忆

当你有3个文件夹的时候,你很容易就记住了。当你有10个文件夹,记忆稍微有些难,但也还可以记住。
但,如果文件数量突破了这个量级呢?100个文件夹,还能用文件分类吗?
人的工作记忆使记忆3-7个组块的时候很简单,但一旦突破这个量级,记忆就变得困难。

2 个赞

谢谢回答啊,文件夹体系的缺点,我完全赞同。
可这与双链有冲突吗?思源笔记里有文件夹体系,双链不是好好的吗?

有了文件夹体系,可以有页面的面包屑导航,我可以在:页面上、悬浮窗口中、搜索结果 等地方看到当前页面属于哪个分支中。

目前logseq做的命名空间,目的之一不就这样的吗?但是命名空间做的不好,其繁琐大家有目共睹。

至于你说的分类困难等缺点,我分不清楚的话,可以不分啊,全部扔到inbox里去不就完了?

你看看logseq上功能需求呼声最高的,不就是这个吗?

目前看起来好,但未来就好吗?当我们处于10的位置,能预见1000需要处理的问题,但可以预见1000000需要处理的吗?

呼声最高的就一定是对的吗?我仿佛在听两个不相干的问题。人们需要得多,就是对的?

在一个双链笔记内适用的功能,在另一个双链笔记中也适用。这里显然有一些逻辑错误。

我其实本身也比较习惯文件夹,并且日常也经常使用文件夹保存文件。但对于阅读和写作来说,我渐渐接受了logseq的使用习惯。我们需要树状的结构来整理,但思想本身并不是树状,而是网状的。我理解本身是背后的思想,导致我们有不同的使用习惯。但,我还无法用三言两语来解释为何这么做。

1 个赞

我是不太愿意logseq支持文件夹体系的。
我本身也是思源的用户,但我日常打开频率最高的还是logseq。
我比较赞成重器轻用的观念,也就是说不要追求all in one,只用一个软件就可以完成所有工作是不可能的。
对于我来说,使用 logseq 做 dailynote 就很好了,而且logseq的移动端现在也不差,很适合随手输入,唯一的小遗憾就是同步问题,第三方同步毕竟还是有不足。
我认为 logseq,或者说 roam like 形式的大纲双链笔记本身的特点就不适合浏览长文档,那种图文并茂的文档使用思源或者ob处理岂不是更好?
而且你也说了,思源的文件夹和双链就兼容的很好,那把需要使用文件分类体系的内容放进思源里不是正好吗?而且思源是支持siyuan://拉起的,如果需要在logseq里使用,把路径输入就好了。
所以我非常不支持logseq开发文件夹功能,我认为logseq的重点反倒是数据库的架构问题,怎么保证即开即用和搜索的快速才是logseq的方向。

7 个赞

赞成你的说法,文件夹在内容较多时,单是分类就很纠结了,因为有的内容是夸类别的。我觉得打标签和双链就够了。我也是思源和logseq都在用,但是logseq的使用频率较高,主要是用来记录工作日志,很好用,思源适合长文输入以及归纳完整的知识体系,但目前我还没有这方面的需求,或者说 懒

2 个赞

namespace是文件夹功能的超集

大家一直在讨论文件夹的缺点,缺点我100%赞同呀!

我的意思是,设计文件夹体系,你不想分类的,就放到inbox里面,想分类的就分类啊。

想分就分,不想分就不分。两全齐美,岂不是更好。

没有文件夹,就把一批希望有文件夹的用户排除了,那可是一大批用户呀!

2 个赞

我想到了一个折中方案,不知道大家以为如何?

1 个赞

没有文件夹体系就是我选择logseq的原因。

2 个赞

多层级的标签系统是文件夹的平替与增强(每一个标签就是一个"文件夹").
在文件夹体系下, 每个文件只能从属一个文件夹, 但标签不同, 同一个文件可以从属不同的标签.

参考软件: 熊掌记 - iPhone、iPad 和 Mac 上的 Markdown 笔记应用

文件夹只是功能,用不用另说。

就算用,也不一定是按主题用,可以按功能用。

现在Logseq分了pages和journals两个文件夹,不也是文件夹么?如果你使用 /draw 命令,还会生成一个draws文件夹。

现在的namespace本质上也是文件夹。

我是比较赞同提供文件夹能力的,大家按需用。

1 个赞

没有系统支持无限层级,想要实现无限层级就只能通过软件层面实现。思源笔记的无限层级本质上还是文件系统,所以推荐最多 6 层,超过 6 层以后就带来诸多问题:文件无法复制、移动等。真正的无限层级需要数据库,而且不是简单的查询数据库(例如 logseq 的 query)。想要无限层级,你就得做好放弃纯文本好迁移的准备。

或者,为何不去维护一个包含全部页面的 MOC 呢?笑

我觉得不应该是「 Logseq 为什么不设计文件夹体系?」,而应该是「为什么选择了没有文件夹体系的 Logseq?」。如果你真看重文件夹体系这种底层结构,你就不应该选择 logseq。「使不使用文件夹体系?」是很本质的问题,若让 Logseq 有了文件夹体系,那就发生了质变,可能好也可能不好。

logseq 是大纲型的双链笔记,如果喜欢文件夹体系的实在是太多选择了,就我而言,你可以用 Obsidian,思源,craft,语雀等等,上面的这些都是双链且带文件夹结构。我初次见到 obsidian 的时候眼前一亮,用了半年的obsidian,可还是像之前的evernote,notion一样弃用了,只能说术业有专攻。每次用这些树状结构,文件夹类型的笔记。写笔记之前我会在想这属于哪个分类,这条笔记双链在了什么地方,时间长了,笔记数量上来之后,都会给我一种整理的压力,无形之中就会在想文件夹怎么设计,怎么分类,笔记数量躲起来之后,最后就是弃用。
而 logseq 却让我没有了这种感觉,我打开想写什么就写什么,完成没有了整理笔记的压力,让我更能专注于事情本身,而不会被事情周围的因素去影响。所以 logseq 团队没有选择文件夹体系是很有思考和远见的。
很赞同 楼上说的一句话 「 Logseq 为什么不设计文件夹体系?」,而应该是「为什么选择了没有文件夹体系的 Logseq」

tips: 实在想要,Logseq 右侧的目录区可以变相的实现等同于文件夹的效果image

1 个赞

大家一直回避一个问题啊:
设置文件夹,让需要用的人用,不需要的,可以不用啊!

分类难道不是文件整理的重要需求之一吗?
比如有10个文件都属于 文学 类,你怎么分类呢?
你把10个文件夹的页面属性里,都写上 文学?
那比直接拖到 文学 文件夹里,不是麻烦很多吗?

有文件夹,也不妨碍大家随意组合文件啊。
比如10个 文学 文件,你完全可以标上其它的标签或者面面属性,把它们同时归到其它的类里啊。
放到 文学 文件夹里,只是因为这10个文件,主要或说常用类别是 文学。

3 个赞

思源有文件夹体系,难道这就妨碍你随意链接文件、随意给文件分类了?
十分不理解坚决反对文件夹的人。

1 个赞
  1. 分类确实是文件整理的重要需求之一,卢曼的第一个卡片盒也是根据主题来分的。既然思源能够分类,那为何不放弃 logseq 而选择思源呢?既然如此看中文件系统,那文件系统的权重就应该很高,那为何还要选择 logseq?人选择工具,工具也会选择人。
  2. 思源很好,但是对我来说既不结构也不扁平,不符合我的理念,所以我选择 obsidian(logseq 仅用于速记,GTD 和收集的功能由其他软件代替)。为什么思源 1.2 版本让很多人退坑了?因为理念变了,思源最开始是 .md 文件,但 1.2 版本成了自己的 .sy 文件(本质上是 json),这让很多人认为数据不够安全。对于 logseq 来说,设计文件系统就是改变理念。
  3. 还有,与思源相比,logseq 是开源的,为何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呢?
  4. 与其说文件夹的好处,支持设计文件夹体系,不如选择合适自己的工具,或者自己动手。
3 个赞

我觉得文档树的作用是方便在页面这个“宏观尺度”上对笔记进行批量操作,分类也是批量操作的一种。如果Logseq的知识图谱能批量操作节点的话。。。(比如框选一批节点建立新页面,或者拖动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上合并页面)